戳蓝字“宜宾发布”关注我们哈!
宜宾城灵动飘逸,是因为有三江水的温润;宜宾城活色生香,是因为有了酒的芬芳。宜宾自古就浸润在酒香酒韵中,宜宾酒像大江源头的一壶琼浆,香了醉了天下。其实,宜宾酒醉倒的不止一条大江,熏香的又何止三千年的时光。。。。。。
“长发升”酒窖
早在商周时期,宜宾就有僰人部落长居,僰人善种植,成了宜宾的“酿酒宗师”,制出了“窖酒”。饮用“窖酒”的习惯在宜宾民间从未断绝过,延续数千年,老城菜市场中到处可见的醪糟摊子即可证明。
长春街明代酒窖池(1960年)
汉初,汉民族大量迁入僰侯国,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,促进了农业的发展。农业繁荣,更促进了酒业的发展。此时,宜宾有特产“蒟酱”。据宜宾民俗学家凌受勋考证,“蒟酱”非酒,而是一种包括酒、肉、麦曲、香料、盐和“枸”果实等制成的酱类食物。这正是宜宾人对“酒”的吃法和创造。据说,汉武帝品尝了宜宾“蒟酱”后,盛赞其味美与佳肴肉品无异。
1970年鼓楼街明代酒窖池(600多年历史)
1990年鼓楼街明代长发生酒窖窖址
唐宋时期,宜宾城中佳酿不断,名酒倍出,更有诗情助酒韵,锻造出别样的豪情逸兴。
宋代,宜宾的酿酒业达到了相当的规模,据推算,北宋时戎州的酒课是5000贯,年产量达到了522500斗。
到明代,宜宾的酿酒工艺日臻完善,在这片浸透酒香的土地上,出现了商业性的手工作坊——糟坊。当时的宜宾“方方出美酒,处处出贤人”,酒已经进入宜宾社会各个层面
,渗透到宜宾人血脉之中。
宜宾城处处都有酒文化的“踪影”
1909年,一种名为“杂粮酒”的五谷佳酿被晚清举人杨惠泉命名为“五粮液”,从此锻造一个传世、一段酒业传奇。
宜宾美酒一路伴随宜宾人与江湖客,经历过朝代兴衰,走过数千年光阴。如今的宜宾酒已占据四川四川白酒的半壁河山,还将继续塑造“中国四川白酒之都”的辉煌。
内容来源丨宜宾新闻网互动宜宾
图文编辑丨李 莎(微信ID:dearshasha)
执行主编丨王晓翔(微信ID:ybfbwxx)
下一篇:没有了
我要加盟(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)
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